
Q1 老是忘東忘西,我要失智了嗎?
劉秀枝/臺北榮民總醫院特約醫師
忙碌和一心多用導致健忘,有些「記不起來、說不出來」的現象只是正常老化。
很多人因自覺忘記了很多重要的事、記性變差了,擔心地去看失智門診。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自己記性不好?常常是因為事情太多了。尤其是中壯年人,工作忙碌、壓力大、焦慮、煩躁和憂鬱常使他們感到記憶力減退。這就像原本牆上的掛鉤最多只能掛三件衣服,但你硬要掛十件,那難免有六七件會掉在地上,這是很正常的。我們不應該只看到掉在地上的衣服,卻忽視了掛鉤盡責地掛好的三件。
忙碌、一心多用 容易健忘
單純的健忘往往是因為攬下太多事情,一心多用的結果。最有效的對策是專注於當下,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,完成後再進行下一件,這樣才是幸福的生活方式。
與失智症相比,健忘的人沒有其他認知障礙或日常生活障礙,忘記的事情過一會兒就能重新想起。例如偶爾忘了東西放在哪,但通常能循線找到;偶爾會忘記吃藥、忘記約會、忘記新朋友的名字,或是忘了前天晚餐吃了什麼,但慢慢回想或稍加提示,還是能想起來。
失智的遺忘 記憶幾乎是空白
健忘的人會告訴別人自己記性很差,而失智的人則是被別人說記憶力差,當事人卻不自覺。失智者會不斷忘記東西放哪,還會懷疑有人偷走或藏起來;也會頻繁忘記平常該做的事。關於昨天或近期的記憶幾乎是空白,能記起來的事物很少,還會忘記親朋好友的名字。常被說「你已經說過這件事了」,但自己卻一點印象也沒有。如果忘東忘西的程度逐漸惡化,甚至遺忘範圍擴大到全面,那就需要注意失智的可能。
除了忙碌和一心多用導致的健忘,有些「記不起來、說不出來」的現象只是正常的老化,或是所謂的「舌尖現象」,這些都是不打緊的。但輕度認知障礙、暫時性全面失憶症及失語症,則不是健忘。如果懷疑自己的記性有問題,還是該去就醫,因為不一定是失智。即使真是失智,也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,醫師會依病情及需求,給予治療和照護建議。
Q2 現在沒有失智,有需要鍜鍊腦力嗎?
邱銘章/憶安診所專任神經專科醫師
沒有失智的人更應及早儲存腦本,大腦高儲備的人萬一失智了,他們的抵抗力也比較好。
沒有失智的人更應及早儲存腦本,這也是近年很重要的大腦儲備理論。研究顯示,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,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,最多可降低四到五成。每個人都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,儲備大腦認知功能也就是「存腦本」。
已有很多研究證實,教育程度愈高,從事工作的內容愈複雜多樣,對避免失智愈有保護效果。但為何很多大學教授、名醫、科學家和元首級人物,明明有極高的智識水準,還是罹患失智症?那是因為導致失智的危險因素很多。但及早作大腦儲備,能有助延後失智發生。假設這些名人沒有如此高的大腦儲備,或許更早就失智了。
大腦高儲備 失智初期退化慢
而大腦高儲備的人萬一失智了,他們的抵抗力也比較好。臨床上觀察到,很多腦本好的失智者,在做用藥的智能測驗時,常都能拿高分,甚至覺得題目太簡單了。他們多能維持在輕度病程好些年,退化速度也慢很多。不過研究也顯示,一旦進入失智病程後半時,儲備高的人反而退化得更快。
豐富活動 對大腦的良好投資
如果把失智者放在家中「被電視看」,或像在疫情期間,長者足不出戶,認知功能常會嚴重下降。由此就能看出,豐富的認知活動對腦力的維持,是比愛憶欣、憶思能等藥物的效果還好。相信即使未來有新藥上市,但不停地給大腦存腦本,也就是豐富且持續的認知活動,始終會有「不昂貴、無風險、少副作用」的優勢。所以年輕到老都保持健康且活躍的生活方式,或是送去長照據點參加活動,對大腦都是很有價值的投資。
Q3 「存腦本」真的有用嗎?會不會做東做西忙半天,還是白費工夫?
吳建德/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
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,擁有豐厚的大腦儲備金,通常能給我們更好的韌性,對抗因老化或疾病造成心智功能退化導致的負面影響。
台灣即將面臨超高齡社會,多數人常擔心有沒有存夠老本供應老年生活,包括存腦本。而「腦本」,顧名思義,相當於「大腦功能的儲備金」。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,擁有豐厚的大腦儲備金,通常能給我們更好的韌性(resilience),對抗因老化或疾病造成心智功能退化導致的負面影響。腦本包含了可視為「硬體資本」的大腦儲備(brain reserve)、「軟體資本」的認知儲備(cognitive reserve)、與攸關前兩項資本「流失速度」的大腦維護力(brain maintenance)三個元素。
腦本三大元素
一、大腦儲備指的是每個人大腦的原本「體質」,例如神經元的數量、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等。神經元是大腦中的一類細胞,是重要的基本運算單元,很多功能都是透過多個神經元之間的複雜合作完成的。如果大腦體質原就身強力壯,自然不容易受到老化或疾病等影響。
二、認知儲備指的是認知功能應對老化、腦損傷、腦退化的適應力,若一個人原本認知功能的效率、能力、彈性是高的,適應力就愈高。高認知儲備量通常跟高教育程度、高智商、工作型態的高複雜度、多元持續的日常休閒或運動習慣等因素有關。
三、大腦維護力指的是每個人由於天生的基因或後天的生活型態,會有不同的腦本流失速度。比如說,長期處在情緒高壓力的狀態下,對於大腦是一種慢性毒藥,腦本會加速流失。反過來說,流失速度愈慢,在老化過程中比較容易維持高腦本。
別忽略情緒健康
日常生活中,我們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忙維持或增加腦本。飲食方面,地中海型飲食調理中,大量食用蔬果與橄欖油,已證實有助於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發生。生活方面,時不時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,認識一些新朋友、嘗試一些新活動、學習一些新的技能,都能幫助增加腦本。另外,現代人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健康,因此,多一點自我的身心覺察,如感覺壓力過大或情緒超載,必要時尋求心理健康專業的幫忙,也有助於減緩大腦的老化。
Q4 調整生活型態,真的能預防失智嗎?
張玲慧/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
生活型態的重要性,包括規律運動、多動腦、多社交及健康飲食、做好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等,都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。
是的!確實可以。現在開始,沒有太早也沒有太遲!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、有規畫的生活大小事,可讓自己認知功能退化緩慢,預約一個不失智的未來。
生活型態 有助降低失智風險
世界衛生組織於二○一九年發表了「降低失智與認知功能退化風險的指引」,強調生活型態的重要性,包括規律運動、多動腦、多社交及健康飲食、做好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等都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。
世界首屈一指的醫學期刊《刺胳針》於二○二四年發表論文回顧近年失智相關研究,也提出藉由控制生活型態、慢性病管理與安全的環境(如降低空汙、減少跌倒的環境),可以降低五成失智發生。芬蘭的FINGER研究自二○一五年發表後,在國際引起強烈回響與關注,參與者在兩年內參與密集的體能與認知活動、定期的營養與心血管疾病管理諮詢,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認知功能、身體質量指數(BMI)、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都有明顯進步。
認知功能 可以「回到」三十歲
英國艾希特大學的研究追蹤近廿萬銀髮族八年,發現健康的生活型態,如規律運動、豐富的社交活動、多動腦的活動,以及健康的飲食習慣(如地中海飲食),可以降低帶有阿茲海默症基因者近三分之一的失智風險。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「超級長者研究」發現,八、九十歲長者若能保持身體活動、不斷學習新事物、有豐富的社交生活及健康飲食,其認知功能可與三十歲的年輕人相當。
既然健康的生活型態可以預防失智,職能治療提出的「生活型態再造」觀念,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。基本原則是,先從注意自己日常活動與規律開始,再思考如何改變,訂定實際可行的目標,付諸執行,再去分析幫助我們成功或者阻礙的因素。
生活中的動腦機會 你知道多少
例如可思考,多動腦的認知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,但自己是否有把握機會?實際可行作法舉例如下:
一、檢視日常活動與規律:追劇後,與家人討論劇情,既可訓練記憶力,又可促進家人感情;早上散步時,把昨天碰到的人,所說的話,細細回想一次;買東西時,邊買邊心算總價,或記住各物品的單價;善用機會學習新的知識,例如有問題時、上網找尋解方;學習新的電腦功能,到社區大學上課時勤記筆記、學習家庭修繕DIY等等,都是訓練認知功能的好方法。
二、自我評估:了解並根據自己的年齡、身體狀況等,評估適當的身體活動量是多少。然後觀察記錄自己一天或者一周做了哪些身體活動,是否符合以上所推薦的身體活動量。如果有,恭喜您!繼續加油,也鼓勵家人朋友一起。如果沒有,可以思考如何開始改變。
三、訂定目標:多走路,或把機車、汽車停遠一點,或坐大眾運輸提前一站下車。若樓梯空間安全,上樓盡量走樓梯。坐捷運時不乘坐電扶梯、改走旁邊的樓梯。把常用物品放在較低處、藉取物時深蹲;曬衣架拉高十公分、曬衣服時可練臂力等等。上述都是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,增加身體活動量的好方法。
總結來說,生活型態介入是目前已知最好的失智預防策略之一。我們可以藉由規畫生活中的大小事,來達到預防失智、維持大腦健康的目標… 閱讀完整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