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息也可以被練習嗎?關於休息的6道習題

常常感到眼皮重重的、怎麼睡都睡不飽;或者疲倦、消化不良嗎?自我覺察是一段沈浸式的練習,透過體察身體或心理的些微警訊,理解自己的壓力與焦慮是否已經超過負載,進一步給予自己適當的休息——從心理師陳莉婷,以及心理諮商媒合平台FarHugs遠距抱抱創辦人謝懿的經驗與視角,展開一趟從覺知到行動的心靈休憩之旅。

採訪/文字——葉冠玟 插畫——LanfangLin Illustration


身心超載警報大響!怎麼辦?

一想到消不掉的待辦事項、吸收不盡的新知,「停下來緩一下」似乎已成忙碌日常裡的奢侈念頭。「曾經,我也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沒資格休息」,鳴醫創辦人謝懿回憶創業初期,需四處籌措資金、帶領團隊前進,常壓力大到飽受失眠之苦,「遇到重要會議時,會下意識抱持視死如歸的心態,拚命灌咖啡保持精神亢奮,逼自己穩住表現。」

然而,如此的「應急模式」偶一為之無妨,但久而成習慣的結果就是,換來身體劇烈抗議——嚴重掉髮、皮膚過敏加劇,甚至在理應能從容應對的人際互動中,莫名出現疲乏與焦躁感。

針對這樣的狀況,諮商心理師陳莉婷坦言,在現今強調競爭與成就的社會氛圍中,「過度努力」是愈來愈多人面臨的共同課題,許多人將「努力」與「價值」畫上等號,不斷藉由外在刺激延續高效產出,卻忽視自己的身心正逐漸超出負荷。

身心同步修復,才是真正的休息

「休息不代表偷懶,反而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遠。」陳莉婷強調,勤奮努力的同時,更要懂得辨識「喊卡」的時機。根據她過往諮商經驗,身心俱疲常見的徵兆包含慢性疲勞、焦慮、易怒,嚴重時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或造成自我價值感低落。

想走向身心平衡,願意正視自己的疲憊與身體警訊是第一步,接下來則是要學會「真正」的休息。謝懿有感而發地說,過去常透過追劇或滑手機來打發時間,「但這種高速產生多巴胺的方式,頂多得到短暫舒緩,卻無法完全放鬆,有時還會隨即陷入另一種焦慮,造成更大的身心負擔。」

陳莉婷認同且表示,「真正的休息,不只是身體上的放鬆,而是讓人感覺恢復了心理能量,是一種身心同時獲得修復的狀態。」

定期淨空大腦,創意與效率自然來

謝懿以自身的經驗出發,坦言「休息」多半都從每日例行的小事開始。無論是面對繁忙的工作,或是進入相互付出的戀愛關係,當開始有意識地排入個人休息時間——例如出差時,放下手機欣賞一段陌生街道上的風景;或是戴上耳機聽著輕音樂,關心自己的心情與生活滿意指數,都讓他深刻體悟到,心理最終會影響生理,「原來好好休息需要刻意為之,能善待自己完成一次次大腦淨空與重置,不只創意靈感會自動迸發,效率、膚況等一切狀態也會自然變好。」

自認很需要獨處空間的謝懿進而剖析,「心理諮商」於他而言是種另類「獨處」,也是他發覺自身情緒持續性低落時,可尋求立即性支持的有效求助管道,「諮商是一段完全專注於『自己』身上的關係,心理師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你的內心狀態,讓你能藉此和自己展開對話,在過程中安放也釋放所有真實情緒。」

休息沒有捷徑,身心修復是長期的自我練習

至於何謂最高品質的休息,謝懿與陳莉婷一致認為沒有標準模式,畢竟要因應不同人格特質、壓力狀態、環境適應度等因素,動態調整最適合自己的休息節奏,可說是一段需長期進行覺察練習的自我修復旅程。

舉例來說,外向者可透過社交活動,與好友相談間獲得情緒支持;內向者可以嘗試閱讀、書寫、冥想、泡茶等獨處式休息;完美主義者則可學習刻意安排「無所事事」的時間,試著習慣不追求效率的特別時光。

相當注重「主動式休息」的陳莉婷深信,大腦如同一台運行不息的電腦,若長時間運轉不休,遲早會過熱當機,「學會為自己按下暫停鍵、有自覺地減少內心的消耗,能讓身心更健康,也才能更有餘裕地盡情體驗並享受生活的美好。」

閱讀完整內容
Shopping Design2025/4月號

本文摘錄自‎

休息也可以被練習嗎?關於休息的6道習題 心理師陳莉婷×FarHugs

Shopping Design

2025/4月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