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老師月刊 2025/6月 第570期
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,憂鬱症患者除了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與專業醫生、諮商心理師外,親人的陪伴與支持可能成為個案能夠走出憂鬱、解開內心結的關鍵因素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6月 第570期
「躺平」常被視為年輕人的逃避與退縮,但或許—就只是拒絕主流價值的一種方式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5月 第569期
降雨機率如人生中的變數,時晴時雨,我們習慣尋求確定性,害怕未知,卻往往在變動中焦慮不安,當「不確定性」逼近,該如何與它共處?
張老師月刊 2025/5月 第569期
「夢境」是否與個人自身的日常生活經驗、想法與情感有關?在看似合乎情理卻也荒誕離奇的夢境當中,竟可能是視角的緣故。「夢境」似乎更是反映生命存在經驗的意象顯現,讓我們以一種渾然天成的方式體驗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4月 第568期
職場是合作與競爭並存的場域,衝突幾乎無可避免,若能以不同的策略應對不同的職場衝突,不僅可以和平落幕,還可能不打不相識,成為戰友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4月 第568期
無論年齡與環境,學習皆能改變人生,唯有自律與勇氣,方能突破困境,追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未來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3月 第567期
我們都希望擁有更多的金錢與幸福,但金錢卻很容易主宰我們的思想與行為,理解金錢帶來的真正價值,便能使其成為我們邁向幸福的工具之一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3月 第567期
心理諮商通常給人專業且深入的印象,但有些議題須花較長時間探索,反而會讓人感到壓力。但星座解讀顯得簡單又親民,讓人們在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,可以有著更為舒緩的情緒,得以進一步認識自己。
張老師月刊 2025/2月 第566期
預知夢是否真能預測未來,尚無定論,但卻能提供獨特視角,作為輔助參考。無論夢境來源為經驗累積,還是未知的意識現象,慎重對待預知夢…
張老師月刊 2025/2月 第566期
當你遇到玩弄感情的PUA,該如何辨別?認識新對象時,若對方引起你的好感,切勿急於全盤相信,提高警覺、多觀察,避免受傷並看清真實的自己與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