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結束放假、重返工作場所開始上班,緊盯行事曆倒數並等著下次假日的來臨。「再撐個幾天就好了⋯⋯」你習慣這麼安慰自己。剛開始,你以為只是這陣子太累了!放假時好好休息應該就可以恢復元氣,情況應該可以改善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你發現情況沒有好轉,動力逐漸一點一滴地流失、整個人變得提不起勁、情緒漸漸麻木,心中的價值感與意義感也日益淡去。 工作自動調頻為「省電模式」:只完成最低標準,不再想要主動優化或精進,下班後只想趕快回家,沒有多餘的心力與同事社交,回到家後也不想從事以前有興趣的活動,只想躺著滑手機、放空,任憑時間流逝。 如果以上描述聽起來很熟悉,那麼你可能已經進入了「職場休眠」的狀態。 還記得那個面對工作充滿動力的自己嗎? 那時候的你,願意嘗試、願意學習,對於成果有期待,也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。現在,請你閉上眼睛,深呼吸幾回,讓自己靜下來,回想近期的狀態,問自己以下五個問題: 1. 放假幾天後我的工作動力仍無法提升 □是 □否 2. 近期我經常感覺到工作沒有成就感或意義 □是 □否 3. 即便工作量減輕或進度較沒有壓力,我仍然感覺提不起勁、情緒低落、情緒麻木 □是 □否 4. 我對於現在的工作沒有明確的想像與期待 □是 □否 5. 下班後我沒有心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□是 □否 以上檢測問題若回答多為「是」,你的狀態偏向「職場休眠」,若回答多為「否」,則你的狀態偏向「疲憊」。 「職場休眠」與「疲憊」的差別 「職場休眠」是一種長期透支的消耗狀態,像健康度不佳的電池,充不了電或即使充飽電也很快地耗盡,使用上會受限,對身心健康是隱性和慢性的消耗。看似不會明顯或劇烈地帶來影響,讓人難以覺察它的存在,甚至是積極地處理它,但它帶來的影響卻像溫水煮青蛙般,具有長期性且持續累積的影響和後座力。 「疲憊」是一種身心暫時性的消耗狀態,像暫時沒電的電池,充電即可正常使用,通常源自於短期高壓、密集的工作量,或是連續專注投入後的身心耗損。在這個狀態下可能專注力下降、對工作提不起勁,與「職場休眠」最明顯的不同在於當你休息後能夠感覺到動力、體力及腦力的回升,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(感覺煩躁、不耐煩等),對自己喜歡的事物仍保有興趣和熱情,能從工作中獲得價值感和意義感。 為什麼會進入職場休眠? 「職場休眠」通常是外在情境和內在特質交互作用的結果。 一、外在情境:與工作有關的環境因素 ◆ 長期高壓或過勞:超過自己負荷的工作量、無止盡地加班,讓身體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沒有足夠時間恢復。 ◆ 成就感缺失:努力不被看見,做得好被視為理所當然,做不好卻被放大檢視。 ◆ 付出與回報失衡:不論是在薪資、晉升機會,還是口頭肯定上,長期不成比例的付出終究會讓人心寒。 ◆ 內容單調無變化:每天都在進行重複相似的任務,缺乏挑戰與學習,對未來沒有期待。(當然,對部分人來說,重複性的工作反而有安全感與穩定感,但若你渴望挑戰,單調就會消耗工作熱情。) ◆ 價值觀落差:若你的信念與公司文化南轅北轍,會讓你感到抗拒與無力投入。 ◆ 缺乏人際支持:沒有可以信任、互相扶持的同事,甚至處於競爭與防備的氛圍,讓工作成為孤軍奮戰。 思考看看:你在意的是什麼?是能發揮專業能力?從成果獲得肯定?需要變化與挑戰?還是良好的職場人際與價值觀契合?這些都是影響你能否持續投入的重要因素。 二、內在特質:與性格有關的影響 ◆ 完美主義:總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,忽略了自己的休息需求。 ◆ 過度責任感:責任心強固然好,但當責任變成壓垮你的重量,就需要調整。 ◆ 難以拒絕:面對額外工作或不合理要求,想拒絕卻說不出口,長期累積成過量負擔。 ◆ 害怕改變:即使不快樂,也因恐懼未知而選擇留在熟悉環境中。 如果你的職場休眠與性格特質有關,設立界線會很重要。學會觀察自己的生理與心理訊號(例如疲倦、易怒、失眠、心悸、沮喪、低落等),把它們當作「紅燈提示」,並將自己的感受納入決策考量,你的感受會是最真實和靈敏的指標。 文化對休息的隱形壓力 當你想休息,腦中可能會冒出自責的聲音:「是不是我不夠努力?」、「是不是我抗壓力太差?」、「別人都撐得住,為什麼我不行?」其實,這些聲音與文化有很大關係。 在臺灣,勤勉、努力是被推崇的價值觀。「吃苦當吃補」、「忍一忍就過了」這些觀念,讓人難以看見及承認自己需要休息。當同事還在加班,休息的人可能感到壓力,擔心被貼上懶惰、逃避、偷懶等標籤而不敢休息。 此外,我們往往把自我價值與工作綁在一起。沒有工作,就沒有產出;沒有產出,就感覺沒有價值。這讓許多人即使筋疲力盡,也不敢按下暫停鍵,最後只能開啟「休眠模式」勉強生存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