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趁現在調整習慣吧!
二○二三年五月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正式宣布新冠肺炎(COVID-19)「作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經結束」。儘管重症化的人數減少,但遺憾的是還是有很多人罹患新冠肺炎,不過拜此之賜,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新冠肺炎而重新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。
平時有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以及糖尿病患,是新冠肺炎重症化風險較高的族群。我身為糖尿病專科醫師,平時也有很多人會問我:「為什麼高血糖是重症化的危險因子?」
雖然目前正確的機制仍尚未完全明朗,不過大家都知道高血糖會使免疫力下降。我在此稍微解釋這部分的機制。有研究報告指出,高血糖會使免疫檢查點阻斷增加(就像是身體中確認免疫力是否發揮攻擊的檢查點一樣,由本庶佑博士發現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),令免疫反應停止發揮作用。
平時已自覺有醣類疲勞者,一定要趁這個機會重新思考何謂健康的生活型態,了解血糖波動的可怕。
現在就請大家確認,自己是否正實行本章介紹的不良生活型態,引發用餐後高血糖(這正是我說的醣類疲勞),導致免疫力逐漸下滑吧!
「早餐吃水果」是絕對不可行的飲食方式
過去曾流行過一個說法:「早餐的蘋果是黃金。」或許有很多人都習慣在早餐攝取水果,或是享用添加水果的果昔、色澤鮮豔的新鮮現榨果汁等。應該有不少人都為了健康而養成了早餐吃水果的習慣吧?
不過,站在用餐後高血糖、預防血糖震盪的觀點來看,我並不建議大家在早餐享用水果。
水果能使人攝取到維生素及膳食纖維,的確是非常好的食材,但這些營養素同樣也能在蔬菜當中充分攝取。水果最大的問題在於果糖等醣分含量非常豐富。我們經常在市面上看到代表水果美味程度的「醣度○%」標示,正代表著該項水果一百克當中含有○克的醣分。
水果中豐富的果糖,吸收至人體後會轉變為三酸甘油酯,容易引起肥胖與脂肪肝01的問題,還有研究報告指出,三酸甘油酯會使原本能降低血糖值的荷爾蒙——胰島素功效減弱02。長遠來看,大量攝取含有高濃度果糖的水果,罹患脂肪肝、高血脂症、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。
加州大學教授Lustig博士指出,果糖進入人體後,只有肝臟能處理。其中十%到二十%的果糖會轉變為葡萄糖,剩下的八十%到九十%會直接以果糖的形式被肝臟處理,若是無法完全被身體利用,就會轉變為三酸甘油酯,釋放至血液之中(高血脂症)、或直接附著於肝臟(脂肪肝)。最後(僅需幾個月的時間),肝臟釋放的葡萄糖就會增加,血糖值也會惡化。
不過,由於用餐後的測量血糖,測的並不是果糖,而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,因此並不會直接看到血糖值劇烈上升(只能看出先前攝取果糖的十%到二十%而已)。因此,含有大量果糖的水果都被統稱為「不易使血糖值上升的食物」(低GI食物,之後會再詳細說明)。
但這只是短期現象而已,攝取過多水果不只會造成高血脂症與脂肪肝,也會造成高血糖。早餐吃水果絕對稱不上是對健康有益的好習慣。長久以來大眾對於水果=健康的印象,應該是源自於以往維生素B1攝取不足會導致腳氣病的緣故。到了現代要是再過量攝取,水果絕對稱不上是「黃金」,反而還會變成「禁忌」。
不僅如此,更有研究報告指出,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與蛋白質結合,引起糖化反應,而且比起葡萄糖與澱粉等其他醣類,可能更容易引起心臟病等健康問題。
時至今日,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日益增加,而且不僅限於中高年齡層,就連年輕女性也大有人在。我認為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果糖。在電視上常會看到大家在蛋糕吃到飽的店家內,大口享用蛋糕,同時盤子上也堆了跟山一樣高的水果,事實上水果的果糖跟蛋糕一樣危險。
另一方面,受到身體生理節律的影響,早上本來就是「血糖容易急遽上升」的時段。以前也曾流行過「早起一顆糖」的習慣,但在血糖容易急速上升的早晨吃甜食,可說是雪上加霜的行為。為了預防血糖急速上升,希望大家在早餐的選擇上一定要意識到「比午晚餐更少醣類、並充分(大量)攝取蛋白質及脂質」。
儘管如此,也沒有必要完全禁吃水果。在序言中我曾提到減醣飲食,在後面的篇章中也會繼續詳細說明,這種飲食方式建議的點心醣分攝取量為一天十克,例如蘋果大約是四分之一顆、草莓六顆、蜜柑一顆左右。
「早餐吃什麼都可以」是錯誤觀念
前文提到早晨是血糖最容易上升的時刻,而有些人甚至在什麼都沒吃的狀態下,血糖就會自行上升,這種情況稱為「黎明現象」(Dawn Phenomenon)05。雖然有些人會認為「早上無論吃什麼都不會變胖」、「既然要吃醣,就在早上吃」、「在早餐使血糖上升才能喚醒身體」,不過這樣的飲食方式卻會大幅提高用餐後高血糖的風險。
有時候在社群網站上會看到,有人將「玉米榖片+低脂牛乳+蜂蜜」當作健康又時髦的早餐選項。
一般而言,光是玉米榖片就含有大量的醣分(澱粉),要是再加入水果乾,更含有大量的果糖。而牛奶更是難得可以與蛋白質一起攝取到脂質的大好良機,卻選擇無法攝取到脂質的低脂牛奶,甚至又加入含有大量果糖的蜂蜜,讓整道餐點的含醣量變得更高。
站在預防用餐後高血糖、血糖震盪的觀點來看,最好的早餐應該是「少醣,並充分(大量)攝取蛋白質與脂質」才對,但上述的早餐卻完全背道而馳。若是長期食用,不僅容易變胖,更會增加醣類疲勞與血糖異常的風險。
我與家人平時都親身實踐減醣飲食,刻意將一餐的含醣量控制在二十克以上、四十克以下,考慮到黎明現象,我與妻子的早餐都將含醣量控制在最多二十克以內。
與此同時,我會大量攝取蛋白質與脂質。因為只要在早餐時攝取到充分的蛋白質與脂質,在吃完早餐後的一整天內,血糖都不易上升,還能增加身體消耗的熱量06。
我自己也曾是感受到醣類疲勞的一員。每當用完午餐後,下午看診時總會有強烈的睡意襲來,每天都無法維持長時間的專注。但自從我實踐減醣飲食後,就再也不曾面臨這樣的困擾了。
順帶一提,我在假日時的早餐菜單如下:
◎ 含有大量起司的歐姆蛋(一人份使用「三顆蛋」)
◎ 鮪魚沙拉(淋上大量橄欖油)
◎ 麥麩麵包(塗上大量奶油)
◎ 無糖的高脂優格(淋上人工甜味劑混合攪拌)
◎ 堅果
◎ 咖啡(加入生奶油)
因為我們全家都非常喜歡奶油與橄欖油,所以會選用稍微奢侈的美味奶油與橄欖油。好的油脂能提升用餐時的滿足感,享用過這樣的餐點後,從早上開始就能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。
平時注重養生(認為吃八分飽比較健康)的人,看到我這份菜單或許會擔心是否會吃得太多,或是攝取過量脂質。
不過,請大家可以放心。這樣的飲食習慣並不會增加內臟脂肪,也不會使血液中膽固醇急速上升,反而能讓血糖值與三酸甘油酯下降,讓人不再受到用餐後的睡意襲擊,同時提升日常表現。
我將會在下一章詳細解釋一般人對脂質和熱量的誤解,在此先說結論,依據二○二三年的世界醫學觀點,至少平時有感受到醣類疲勞的人,「不可能有過量攝取脂質和熱量的問題」。
早餐不能只喝果昔
在現代忙碌的早晨中,似乎有很多人都為了顧及健康與美容,刻意選擇果昔作為早餐。雖然果昔並非一無是處,但只採用水果及蔬菜製成、不攝取任何其他食材,以早餐而言是最壞選擇。
果昔中的果糖問題在上一段已說明,現在暫且不提。此外,光喝果昔也嚴重缺乏蛋白質與脂質。
希望大家都能特別意識到,早餐應該「少醣,並充分攝取蛋白質與脂質」。
如果早晨總是匆忙,不妨在家裡常備水煮蛋、起司、堅果等食材。若是有時間可以從容享用早餐,則可以在沙拉中加入鮪魚罐頭(再依喜好淋上美乃滋、橄欖油),再煎一個培根蛋,或是富含奶油及起司的歐姆蛋也不錯。
若能準備類似上述「少醣,並充分攝取蛋白質與脂質」的早餐,再將果昔放在最後享用,這麼一來就能放心,不會有用餐後高血糖的疑慮。
我之後會再詳細說明,為什麼蛋白質與脂質的攝取如此重要。
將麵粉換成米粉或全麥麵粉,並沒有意義
現在可以在家自製麵包的小家電非常受歡迎,很多人都喜歡在早餐時享用自己親手剛烤好的麵包。其中,越來越多人希望追求健康,刻意不使用麵粉,改以米粉或蕎麥粉來製作麵包。考量到這麼做的目的,可以想見大家是因為意識到無麩質飲食的緣故。
歐美人士的確對於麩質(一種小麥蛋白)過敏的比例較高,有些人若是將麵粉替換成不含麩質的米粉或蕎麥粉,確實可以讓身體狀況變得比較好。網球名將喬科維奇自從採用無麩質飲食後,運動表現大幅成長,就是眾所皆知的例子。
不過,如果原本並沒有對麩質過敏,就算改吃無麩質,也不會從中得到任何益處07。
另一方面,有些人認為如果想吃小麥製成的麵包,就必須選擇全麥麵粉。但事實上全麥麵粉是將小麥表皮、胚芽、胚乳等全都磨成粉狀,雖然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含量確實比精製麵粉豐富,但也稱不上是低醣食物。只要是精緻而成的麵粉、全麥麵粉、米粉、蕎麥粉、雜糧粉,全都是「含有大量醣類的食品」,並沒有太大差異。若是從是否會引起用餐後高血糖(醣類疲勞)的觀點來看,麵粉、米粉、蕎麥粉、全麥麵粉其實並沒有差異,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。
此外,在碳水化合物之中,去除膳食纖維的部分稱為「醣類」或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」。
嚴格來說,雖然醣類與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定義有些微差異,不過在此為求方便,都用醣類一詞統一說明。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經營的「食品成分資料庫」(http://fooddb.mext.go.jp),使用麵粉與米粉製成的麵包,其含醣量如下所示:
◎ 麵粉製成的五十克圓麵包 含醣量為二十二.九克
◎ 全麥麵粉製成的五十克圓麵包 含醣量為二十一克
◎ 米粉製成的五十克圓麵包 含醣量為二十五.四克
看到這些數據後,相信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站在預防醣類疲勞的立場來看,其實無須刻意使用不同的麵粉了。
最近市售的低醣麵包原料有「麩皮」、「米糠」與「黃豆」。使用「麩皮」製作而成的麵包在便利商店或超市中,大部分會以「麥麩麵包」的名稱販售。「麩皮」只採用小麥表皮研磨成粉,並不含有胚芽。而「米糠」則是米的表皮,最近似乎也有商家使用「米糠」製作麵包販售。此外,也有些餐廳會使用「黃豆粉」製作麵包。
以我家最常吃的麥麩麵包為例,令人備感滿足的一餐份麥麩麵包(早餐會吃兩片麥麩麵包/約七十五克),含醣量為十一克。如果與一般市面上的吐司相比,同樣分量的麥麩麵包含醣量就少了六十%(以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二○二○年版為準所做的比較)。當我想吃一般的麵包時,我會選擇切成八片或十二片的吐司。我會在吐司抹上厚厚一層完全遮蓋住麵包體的奶油,或將吐司浸泡在橄欖油裡,多到快要滴下來的程度,便能在享用美味的同時預防血糖上升。我在之後的篇章中也會仔細解釋,油脂(蛋白質也一樣)其實是預防用餐後高血糖的最佳後盾。
此外,蕎麥粉因為也含有大量醣類,一樣會使血糖上升。關於蕎麥麵的健康誤解,我也會在之後的章節中說明。
低脂含糖優格,會使血糖飆升
許多人都習慣在早餐享用優格,近年來我也觀察到許多品牌推出概念與低脂牛奶相同的低脂優格。不過,幾乎所有的低脂優格都添加了砂糖與水果。
在早晨吃優格的確能讓人輕鬆攝取到蛋白質,再加上優格屬於發酵食品,對腸道環境應該也能帶來正面幫助,所以在早餐中加入優格是個不錯的選項。事實上我自己也幾乎每天都會吃優格。不過,要是刻意選擇「低脂」優格就太可惜了!
基本上,我會選擇不添加砂糖及水果的高脂肪優格。因為要是加入了砂糖及水果,便會攝取到大量醣分,容易導致血糖急遽飆升,也連帶使三酸甘油酯容易上升。
優格在原本還是牛乳時,一百毫升牛乳中含有五克左右的醣類(乳糖等)。要是加入砂糖及水果,就會引起用餐後高血糖,反而使腸道環境惡化。這麼一來,特地攝取發酵食品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。
還有,大部分宣稱「少糖」的優格,添加的砂糖量並不見得真的很少。當你看到市面上宣稱「少糖」的優格,一定要看清楚這項商品的醣分是不是真的比原本的優格更少,或是只是比其他產品來得少一點而已,事實上還是比原本的優格來得多,請大家務必要對照營養標示仔細確認。
不吃早餐,反而讓血糖失控
現代人不吃早餐的比率之高,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對於希望藉由限制熱量達到健康與體重管理目標的人而言,或許並不是一個大問題。
但比起攝取到的熱量多寡,最嚴重的問題在於用餐後高血糖。站在這個角度來看,請大家一定要好好吃早餐… 閱讀完整內容